青山留我住江南|云和梯田,“藏在深闺”人已识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15 09:12:00    

潮新闻客户端 云和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雅雯 通讯员 赵与典

晨曦初露,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,浙西南群山中的云和梯田如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。二十年前,这些散落在山坳里的贫瘠土地,如今已蜕变为华东最壮观的梯田群落——上月大阪世博会中国馆“浙江周”上,“云和梯田·山水蝶变”案例的亮相,让这片千年土地的故事惊艳世界。

从“藏在深闺”到成为全国首个梯田类国家5A级景区,山清水秀间,总少不了那个手持相机的憨厚身影——54岁的李存仁,他是这片土地的“守望者”,也是家乡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见证者。

云和梯田春耕景象,晨光透过云雾映照在梯田水面 李存仁 摄

守望梯田才懂啥是风景

“来啦!你们好!”清晨日出时分,在云和梯田日出云海景区的入口,总能听到李存仁热情的招呼声。

清晨四点半,当多数人还在梦乡,李存仁的微信朋友圈已更新了梯田的最新影像——日出时的鎏金云海、晨雾中的层叠田埂,他用镜头为远道而来的摄友“导航”,生怕有人空跑一趟。

从2012年回乡做检票员,到如今被称作“梯田摄影师”,十余年里,除去休息日,他几乎天天守在梯田一线。手机里存着2000多位摄影师的联系方式,凌晨1点有人来拍星轨,他拿起手电就陪人上山;游客器材掉下山坡,他踩着湿滑田埂冒险去捡。这个沉默寡言的汉子,成了梯田最靠谱的守护者。

李存仁

春雷与闪电、盛夏的彩虹、深秋晨雾中的稻浪、冬日覆雪的山脊……在云和梯田申遗材料中,70%的视觉内容来自摄影师投稿。李存仁从零开始学摄影,他的《梯田之晨》《云湿烟村》等作品在当地比赛中获奖,最近听说作品要进梯田博物馆,他憨笑:“像做梦一样。”

“以前在外打工,眼里只有生活,现在守着梯田,才懂啥是风景。”李存仁的镜头里,有老邻居弯腰劳作的剪影,也有阳光吻过稻穗的金光。他家曾撂荒的承包地,在县里统一规划下种上优质稻种,荒芜田埂重焕生机。随着景区扩建,游客量激增,山腰的小售票处改成了观景咖啡吧,他的岗位搬到了山脚新游客中心。虽舍不得那处最佳观景台,但他更乐意见到越来越多的游客。

“别人下班往家跑,老李总往山上钻,就想再看一眼夕照云海。”同事打趣道。对李存仁来说,梯田早已是他的精神家园,他乐在其中,从不厌倦。

夏季云和梯田日出,绿色稻田与远山同框 李存仁 摄

梯田唤醒乡亲们的日子

梯田之美唤醒的不只是风景,还有乡亲们的日子。

季云金是当地最早开农家乐的人,从几张通铺起步,靠真诚留住回头客,年收入从3万元涨到几十万元。如今,景区所在的崇头镇已有170多家民宿(农家乐)。

2024年,云和梯田接待游客192万人次,旅游消费达3.57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86.91%、79.84%,山间烟火气越来越旺。

梯田的蝶变,也让云和另一张名片——木玩产业焕发新生。作为“中国木玩之乡”,为守护生态,县里将木玩厂集中迁入工业园区。

木玩企业家马达飞带头破局:投资2000多万元自建污水处理厂,开放给同行共享;说服90%以上企业将污水送到“环保绿岛”协同处理;推广热转印、UV打印等新工艺,推动全行业向绿色转型。

如今,云和木玩远销82个国家和地区,2024年产值达75.27亿元,循着生态路走出了国际范。

梯田与木玩产业的蜕变,正是“两山”理念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。梯田的开发与保护,为木玩产业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旅游资源;而木玩产业的绿色发展,则为梯田生态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与创新动力。

秋季云和梯田观景台,游客拍摄稻浪与日落景色 李存仁 摄

梯田蜕变吸引世界目光

暮色四合,梯田渐入静谧,李存仁仍举着相机等待星光。从前,这片土地生长稻谷;如今,她生长风景,孕育产业未来。

云和梯田的故事早已越出国门,吸引世界目光:作为“中国山水工程”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;华春莹、汪文斌等原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账号以及外交部多个海外账号发布“云和梯田”视频推文,对云和的优美风光给予高度评价,将云和的绿水青山展现在国际舞台。

这座曾沉寂于浙西南群山的古老梯田,正以“绿水青山”映照的繁荣图景,向世界展开一卷江南山区践行生态文明的传奇长卷。

冬季云和梯田雪景,晨曦映照下的梯田轮廓 李存仁 摄

【数说“两山”】

云和梯田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,总面积23.54平方公里,垂直落差近千米,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。梯田区拥有20个湿地植被群系、296种湿地维管植物,栖息着2种国家一级、23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。“梯田、云海、竹海、雾凇”四季景观交织,被誉为中国独特的“大地指纹”。2024年,云和梯田景区接待游客192万人次,旅游消费达3.57亿元,分别较上一年增长86.91%、79.84%;周边已建成民宿(农家乐)175家,提供床位2620张。梯田旅游带动云和南部山区近1/3区域实现增收,4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吃上“生态旅游饭”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6年翻了两番至超过3万元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相关文章:

青山留我住江南|云和梯田,“藏在深闺”人已识08-15

河口有岗位!云南招募719名退休教师08-15

第14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前海港澳台大赛总奖500万|大湾区产城速递08-13

广汽全新“星源增程”8月19日发布08-12

于东来称对下属发脾气最高罚10万元08-11

社旗:桃香飘满致富路08-11

【开屏早知道】近期高发!高毒性重金属超标!有人已中招……08-11

县长变‘财神’!受贿168万,退赃90万,判四年半!昔日风光官员今落马,当庭认罪!08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