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文 | 范若溪
编辑 | 凌仰 铭谦
黛色螺钿镜里,一抹赭红正沿着眉骨晕染开。周欣刷到“唐妆复刻”的热门词条,便兴致所至,对镜复刻起来——这眉形脱胎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彩绘仕女俑,眼下轻点的花钿则取法仕女妆饰。
“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审美”,周欣打趣道。晨起梳妆的这片刻,美妆晕开的从来不是简单的色彩,而是古人" 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 " 的审美哲思在当下的流转。
用中式古典美点缀生活,早已成为周欣的日常,除了复刻国风妆容,她也会将工作计划做成中式手账,每完成一项,就在后面画一朵梅花,据她介绍,这一灵感来自那幅描绘冬日消寒、期盼春意的明代历法画《九九消寒图》。
周欣的生活,正是中式美学悄然“活”在当下的一个切片。当年轻人进入博物馆时,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历史的旁观者,而是渴求在观摩过程中深度了解文物的纹样、寓意、历史背景,并期待中式美学的响泉流入生活,令“三点一线”的日常变得丰盈多彩。如国博顶流——孝端皇后凤冠,点翠和珠宝的华贵尽显皇家礼制,体现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和仪式感,如今它不再只是展柜中的文物,更是文创设计的灵感源泉。

孝端皇后凤冠
在这场从“观看”到“体验”的审美心理迭代中,面对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深度求知欲,文物展览如何以技术与创意突破时空藩篱,铺设一条通向大美的“美育之路”?而我们,又该如何从古老的美学智慧中,汲取那份触手可及的生活力量?
想要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需要先回到那些文物本身——它们映照的,正是古人鲜活的审美与生活。
古人日常,藏着千年美学
关于美,中国著名美术史家王逊曾如此归纳:“‘美’是一个力量。‘美’是‘艺术’这‘结果’所荷载的力量,这力量是能动人的。艺术则是个样式……我们从上面看出各种颜色,这许多颜色代表许多不同的影响,这影响的来源是诗人生活的整体。”
这指向了艺术承载的美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天然连接。今人所见的古代珍宝是时光的记录,承载着古人日常美学的吉光片羽。循着国宝之美回望,我们得以跨越时间,一窥千百年前的风雅生活。
古人的日常生活有多美?以牛头鹿角形金步摇为例,可略窥汉魏晋时期名士的生活意趣。
自汉代起,饰以可动部件、令其能随步伐摇动的“步摇”头饰便风靡天下,并与鲜卑等游牧民族的神兽崇拜、女性崇拜结合,形成了牛头鹿角形金步摇等华丽的头饰。行走之时,高耸的鹿角上金叶乱颤,摇曳出了南北朝时文化交融的流光。几乎同时期的南朝,一块画像砖上,贵妇华衣执扇趁春日出游,身姿颇有“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”的飘然之美。
再看隋唐女子的美好一天,则始于一面铜镜。早在新石器晚期的齐家文化,便出现了多角星纹铜镜,时至隋唐时期,不仅星芒日月、山字涡云皆被纳入铜镜地纹之中,铜镜还多以博局戏(一种棋类游戏)、瑞兽纹为主纹,点缀铭文以示祝愿。
灵山孕宝,四兽来仪。对镜梳妆,她用白玉花卉纹梳背装饰的梳子轻抚过流云般的青丝,红艳的花钿映在铜镜中,被染上了金黄的光晕。带着心爱的簪花出门赴宴,在宴会上见有人翩翩起舞,满厅的色彩似乎都浓缩在她的间色裙上,红巾飞动,扬起了整个盛唐。

红衣舞女壁画
“团圆青鸾镜,莫将明月比。明月有时缺,此镜长如此。将镜比佳人,佳人隔千里。谁知团圆心,却与月相似。”这是铭于一面宋镜背后的小诗,用词平实质朴,百年倏忽而过,当年那人揽镜自照流下的相思泪仿佛仍带有温度。
华夏先民的手泽间凝驻着万千灵光,这些瞬间停栖在四羊方尊的卷角上,晕染于红山玉龙的沁色里,以金铜为骨、青瓷为面,终铸成跨越千年的美学结晶——其名“生活”。
循径至美,“美育”的滋养之旅
早在春秋时期,孔子便提出了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的美育理论,主张以诗歌、音乐等艺术形式提升人们对美的感知与亲近,从而塑造理想的人格。在他的理论中,“美”拥有重要的教化作用,可以激发人们内心向善向美的动力。
这一力量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不断得到印证。商代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的鸟图腾偏好,促生了集高纯度黄金冶炼、锤揲法等工艺于一体的商周太阳神鸟金饰;而以“天圆地方”思维为基底的方圆规矩审美,则成就了囊括复杂力学、数学计算的故宫等建筑典范。
在通往美的路径上,无数人的潜能与灵感被激发,创造出非凡杰作,“美”也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。这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庄子“无用之用,是为大用”的哲学理念——美育的价值不在于短期的、立竿见影的功能性,而在于长期的、深远的滋养与引导。
体验、联结、共情,以人性的温度构建美育路标,引领着公众一步步抵达善与美的殿堂,而这条至美之径,近期便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铺展。展览以“中国美”为轴,串联“古代中国”基本陈列、“中国古代瓷器”专题展览、“中国古代玉器”专题展览和“中国古代服饰文化”专题展览,穿行于这些展厅,注意到一些展品的玻璃柜上贴着“美之道”标签,引你回溯中国美学史,经行不同时代的美学风华,体验那些虽已远去,却曾与美同行的鲜活人生。
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鹰形陶鼎,用生动的双眼向你投以注目礼;殷商时代的虎纹石磬,发出数千年前的古老乐音;东汉的击鼓说唱俑定格在故事的转折处,而清乾隆时期的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,用来自官窑的深艳釉色,讲述着盛世的海晏河清。

击鼓说唱俑,现场观众可扫码玻璃柜右侧“美之道”标签
这些穿越时空的对话,正是本次“美之道·循径至美”文化合作项目的动人之处。欧莱雅携手中国国家博物馆,精心遴选32件国博展厅的文物为叙述载体,并邀国博专家重新撰写文物解读,以美为引,激活人们心灵深处东方美学基因。
欣赏美、交流美、创造美的过程,本身就是极具价值的社会文化活动。但美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,而是“提升生活品质与幸福感”的日常智慧。
欧莱雅深谙此道,于是有了展览中数字化语音导览小程序的巧思,打通时空隔阂的虚实美育体验。欧莱雅特邀文化名人与欧家明星代言人讲述文物的故事——当我们的指尖划过文物纹样,听铜镜背后的美好祝福、步摇承载的游牧风情,便与千年前执镜梳妆的女子、簪花赴宴的雅士共享了同一份对精致生活的向往。

观众可在“美之道 循径至美”小程序中查看专业文字解读、聆听文化名人和明星录制的语音导览
这正是“美之道”的温度所在:它让博物馆的审美体验走出展厅,融入“三点一线”的日常,让每个人都能在古今对话中,新发现并点燃这份与生俱来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,让传统美学的基因为当下生活镀上一层美的光晕。
美的生生不息和时代回响
美,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。美的生命力,是包容与流动的——它是历史长河中不息的追求,是日常烟火里温暖的慰藉,是驱动时代的无形之力,更是联结世界的共通语言。
在“美之道·循径至美”展品中,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便是中西美学交融的生动注脚。带钩以白银打造,不仅有谷纹、夔龙纹等经典中式吉祥纹样,玉玦中孔还嵌有著名的琉璃“蜻蜓眼”。所谓“蜻蜓眼”,是来自西亚的玻璃饰珠,其玻璃主体上嵌入数个异色同心圆,状如蜻蜓之眼,因而得名。

战国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
受到了蜻蜓眼的启发,中国匠人们创制了润泽如玉的铅钡玻璃,并以玻璃替代顶级美玉制造器物。北魏时期,西方行商又将钠钙玻璃吹制法带入中国,他们在北魏都城以本地矿石为材料,结合中国本土瓷器的器型与审美,吹制出了绝艳的蓝色玻璃器,史称“北魏蓝”。
中西美学的交流与技艺革新,深刻改变了玻璃的命运。曾经价比黄金、仅供王公贵胄的奢侈品,随着技术普及和成本降低,最终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成为餐桌上那一抹剔透的光华。文化的交流与技术的融合,催生新的艺术形式,提升生活品质,并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社会经济价值。
如同这件融合东西元素的鎏金银带钩,作为“美之道”项目的发起者与推动者,欧莱雅自身也扮演着双重角色:它既是西方美学的传承者,也是运用东方智慧“道”来诠释中国大美的转译者。企业自身,已成为当代文明交融的生动载体。
两年前,基于115年来的经验,欧莱雅集团在全球提出了“Essentiality of Beauty”,进一步强化美的战略意义。欧莱雅中国结合过去 28年在中国普及美的一线经验,把跨越文化和语言的“美”,与极具中国文化意蕴的“道”相结合,将其翻译为“美之道”,生出一套因地制宜的方法论,让更多人参与到美的探索、创造和传播中来。
这种理念的践行,清晰体现在欧莱雅一系列行动中:2024年9月,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,欧莱雅第一次携手国博呈现“浴火重生——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”,促成四件巴黎圣母院珍贵文物首次离法来华,本项目入选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精品人文交流活动之一。让中国观众近距离感受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魅力,是跨越国界的“美之对话”,触摸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璀璨肌理。

“浴火重生——巴黎圣母院增强现实沉浸式展览”现场
而在上海罗丹艺术中心,青铜雕塑群静默伫立,在《思想者》的沉思目光与《夏娃》的生命张力之间,欧莱雅于2025年1月举办的“美之道·美知道”文化论坛就此启幕。由陈鲁豫主持,汇聚各领域人士共话美对个体生命成长、精神世界的深刻塑造力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,是启迪心灵的“美之思辨”,让对美的追问生长出更丰茂的根系。

美之道·美知道 欧莱雅中国“美之道”文化论坛嘉宾分享
2025年7月21日,欧莱雅二度携手国博开启“美之道·循径至美”文化合作项目,这是欧莱雅又一次深耕美育的探索,聚焦本土文化瑰宝,以文物为径,系统梳理、呈现并激活中国大美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,是溯源与创新的“美之寻根”,让千年一脉的文明“美”在当下。

“美之道·循径至美”文化合作项目首发仪式
如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在首发仪式上所说:“116年来,欧莱雅专注于‘美’这一件事,不断探索美的多样表达与社会价值。欧莱雅始终致力于满足消费者对‘美’的多元需求和渴望,在美育兴盛、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当下,我们希望引导更多人接触美、感受美,让美成为人人共享、日常可及的生活力量。”
当一支口红润泽美人唇颊,当一瓶香氛氤氲斗室,欧莱雅以“美”为舟楫,不仅掀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波浪,更是驶入了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市场新篇章。昔有唐宋瓷器沿丝路铸就“China”传奇,正如今日之国潮兴起,从汉服纹样的创新到东方香氛的流行,美的需求始终在激活产业的潜能,让传统智慧转化为时代的生产力,美的时代回响正在被续写。从孵化国潮,到赋能美妆产业链升级,“美力新势能”正如春江潮涌。
以美为镜,照见生活,抵达开阔
美的形式在变,但其内核始终如一。本次展览的深意,远不止于文物的创新陈列。当公众循此径前行,他们触摸的不仅是青铜的凉、瓷釉的润,更是一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文明长河的磅礴可能,这早已超越了瞬间的视觉愉悦,是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。
在美之镜鉴中,见天地,见众生,终见那个被大美唤醒的、辽阔的自己。就像上古先民在注满清水的大口容器中,发现了静水中美丽的镜面世界,于是将同样的器型取名为“止水”。这一发现,不仅催生了早期铜镜——青铜鉴,更开启了一种观照自身、理解外界的视角。这份源自“以水为鉴”的古老智慧,沉淀为“以史为鉴”“镜花水月”的深刻哲思,也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。

“灵山孕宝”瑞兽青铜镜
在对镜自照中,激发思考,它提醒我们,在匆忙的生活洪流中,如何像凝视一汪止水般,学会停顿、内省——不仅观照自己的容颜与心绪,更能关照自己、他人的悲欢,反思时代的潮汐。这种由“镜”及“鉴”、由外而内,是审美体验升华为生命省察的过程。由美及智,这便是美育与智慧的共生共长。
32件展品承载的中式美学,像开启了32扇窗口,通往历史文化、生活品质、社会经济、国际交流四大维度的美学空间,而欧莱雅所做的,便是以“美之道”为纽带,将这些维度编织成一张贯通古今、联结世界的网络,以历史的纵深为参照,重新审视自身的生活与世界。

即刻扫码二维码,随时随地了解32件文物背后的“美之道”
凝视那尊东汉击鼓说唱俑凝固的生动瞬间,让我们重新珍视幽默表达与即时互动的纯粹快乐;品味文天祥遒劲如龙的草书,或许能激发我们在快节奏中守护精神独立与内在清明的勇气。这不是简单的怀旧,而是从传统的沃土中汲取养分,为思考当代生活的意义、构建更具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趣的生活方式,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。
当循着这条美育之径不断前行,前方不仅有美学的枝繁叶茂,个体自身也将在追寻美的旅程中,淬炼出更敏锐的感知力、更深厚的共情力、更独立的思考力和更蓬勃的创造力,不断成长与蜕变。
(文中配图均由欧莱雅提供)
(专题)
“哪一刻,传统中国美打动了你?”
欢迎在评论区分享:
一个让你心动的“传统美学时刻”(一件老物件、一次博物馆凝视,还是生活中的中式韵味?)
为什么这个瞬间对你很特别?(是精巧的工艺,是蕴含的故事,还是对当下生活的启发?)
期待你的分享,让美流动起来。
相关文章:
第14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前海港澳台大赛总奖500万|大湾区产城速递08-13
对话王兴兴:最快2~3年,机器人能像人一样干活丨顶端访谈08-11
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发生3.1级地震07-27
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:一城一线一脉相承,“时光隧道”穿越07-27
今天,赴一场书香重庆之约07-25
丰富“耕读”健康文化07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