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年接力!西林31名教师用爱铺就“星星孩子”成长路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9 17:53:00    

在百色市西林县,一项专门为重度残疾儿童开展的义务免费送教上门工作已坚持了7年。县里组织了31名教师接力送教,采取2至3人分组的形式开展。他们分别负责语文、数学、美术、体育等学科,用坚守与爱,为特殊儿童打开一扇通往知识与成长的窗户。

在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,三位老师组成了送教上门团队。尽管他们并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,但在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,承担起了为西林县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重任。西林县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4名重度残疾儿童,并遴选出31名教师参与送教,每次安排3名教师为一组上门服务。今天,三位老师再次踏上送教之路,前往小桃花(化名)的家。

送教“第一关”:崎岖山路远

从古障镇到送教对象小桃花(化名)家的距离约二三十公里。若遇雨天,山间雾气弥漫,能见度近乎为零,脚下湿滑的道路极易让人摔倒,存在安全隐患。老师们常常咬牙前行,尤其返程时,天色昏暗、山路崎岖、浓雾弥漫,加上没有路灯,路途显得格外漫长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送教团队教师 张有春:他们(小桃花)家上来那段(公路)正在修路,所以不能通行,因此选择另一条路去小桃花他们家送教,到那里我头都晕了,那天我们用了很长时间到(小桃花家)。

而最难以克服的是送教工作的漫长与单调。长期的奔波、教学以及途中遇到的挫折,极易让人产生疲惫与迷茫。每位老师都需要从零开始,一步步探索。


送教“第二关”:教学方式难

辗转二十多公里,三位老师终于抵达小桃花的家。16岁的小桃花患有唐氏综合征,属于二级言语残疾。更具挑战性的是教学方式的设计。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极大,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案可以套用。老师们需要从零开始,针对每个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,自主设计教学内容。对于非特教专业的他们而言,这或许比漫长的送教路途更为艰辛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老师 张有春:怎么教?这样的孩子,其实想退缩过,领导跟我们说:“没事的,你大胆去尝试,也当作去学习,在送教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,可以跟我们提出来,我们大家一起讨论,一起解决。”

张有春、万红丽、杨宗委分别负责语文、体育、美术学科。每次上门送教必须包含语文核心课程,并配备美术、体育等辅助课程,旨在系统提升受教孩子的语言文字素养,同步培养艺术审美能力与体育运动基础认知。说起小桃花这个孩子,张有春向记者介绍了她的家庭情况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送教老师 张有春:为什么不送去特校集中教学?那是因为她们家的这个情况比较特殊, 家里面的爸爸妈妈文化程度比较低,然后奶奶年迈多病,不能去照顾她,她又不能自理。她有一个姐姐正在读高中,有2个弟弟,一个弟弟还在上中学,压力还是比较大的。

经过多名教师不懈的接力送教,小桃花慢慢地发生了显著变化。她变得开朗自信,学会了和送教老师分享生活中的小趣事,这些改变令人动容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老师 万红丽:会主动的跟老师打招呼,会跟老师拥抱,那一刻我就被她感动了,她能慢慢的打开自己的心扉,能跟大家一起说话,会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心爱的礼物。


送教“第三关”:何以完善送教制度?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送教团队是全县送教工作的一个缩影。全县共有31名送教老师,服务14名送教对象。这从侧面反映出,为特殊儿童上门送教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成本的工作。目前,送教工作的力度仍需更多支持与帮助,这不仅需要政府做好兜底保障,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努力,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支持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老师 张有春:说实话,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用什么样的教材比较适合她,这个也是我们最头疼的。还有我们自己做的教具,那些也比较费力,我们自己做的教具我们拿去用的话,可能也不见得那么好用,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遇到的困难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团队负责人 李忠平:县政府每年拨付专项资金,在师资筹备上,协调县内特教骨干定期培训,让老师们更懂得特殊教育方法,从多方面支持送教上门工作的持续推进。

在西林县,送教上门工作已被列入县委农村工作重点,每年有专项经费保障,落实属地责任,制定详细工作计划。7年来,一批又一批教师不断续写着送教历史,付出了巨大努力。然而,当前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:交通与安全保障亟待升级;专业资源支持缺口明显;师资力量与心理关怀不足;社会认知与支持仍需加强。但无论如何,在现阶段努力下,送教工作取得的进展在小桃花身上得到了鲜明体现。老师们为她的改变感到由衷喜悦,这份成就感也是他们坚持不懈前行的动力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老师 杨宗委:老师要上体育课的时候,会拿球鞋出来穿球鞋上体育课,这种变化都是非常好的。

西林县古障镇中心小学 送教老师 万红丽:我觉得是最值得的,这份爱和真诚很珍贵。既然选择送教上门这个工作,那我们就一定把它做好,我会一直坚持下去。


记者手记

送教工作,并非出于对特殊儿童的怜悯,而是源于对教育公平的执着追求。它旨在保障他们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。正是这份对权利的坚定守护,让我们不愿丢下任何一个“走得慢”的人。在走向复兴的强国之路上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,都不可或缺。



(百色融媒 记者 黄曾星 黎燕 通讯员 陆志刚 罗秋燕)

相关文章:

7年接力!西林31名教师用爱铺就“星星孩子”成长路07-09

奔流少年丨暑假来了,这份快乐通关“秘籍”请收好!07-07

安徽2025年全国“最美教师”推荐人公示07-02

延吉市多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关爱行动06-26

在优秀学生彭润的班主任眼里:她是一个很自律的学生!06-25

鞍山市中小学学区划分(2025版)出炉06-13

【地评线】贺兰山网评:技术赋能兴庆智慧教育创新实践06-12

转扩!伊金霍洛旗引进成熟教师→05-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