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(记者王丽娜)7月11日,庭州生态绿谷树影婆娑,流水潺潺。昌吉市民唐玉玲推着婴儿车,带着8个月大的孙女在绿荫下惬意纳凉。同一天,乌鲁木齐高新区(新市区)居民李娟也带着孩子,驱车来到河对岸的头屯河谷森林公园,享受傍晚的清凉与欢笑。

昌吉庭州生态绿谷树木葱郁,形成连片的绿荫。(7月11日摄)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一河之隔,两岸同乐。她们脚下的土地,正是头屯河流域历经蝶变的“一河两岸”——庭州生态绿谷与头屯河谷森林公园。面对采访,分处两岸的唐玉玲和李娟表达了共同的心声:“经过生态修复,这里满眼绿色,空气清新,是我们带孩子休闲的首选地之一。”
步入庭州生态绿谷,绿树繁花掩映,步道沿河蜿蜒,跑步、骑行、游玩的群众络绎不绝。从高空俯瞰,五大主题公园由南至北点缀于头屯河西岸,金色的新疆大剧院如盛开的雪莲,静卧碧水之滨。72岁的昌吉“老本地”、骑行爱好者徐光义对此感触尤深:“现在有花有草风景美,每天早晨我都来骑两小时,精神头十足!”然而,提及十余年前的头屯河,老人连连摇头:“那时候,我们可不会来这里。”

7月11日,在昌吉庭州生态绿谷,一名骑行爱好者在树荫下休憩。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发源于天山北坡的头屯河,是乌鲁木齐、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市的行政界河。这条全长190公里、流域面积2885平方公里、年径流量2.66亿立方米的山溪性河流,曾是新疆仅次于乌鲁木齐河的第二大河。然而,曾几何时,由于缺乏有效管理,沿河两岸砂石料场、预制厂纷纷“登滩”圈地,生态环境问题凸显,这条本应滋养两岸的界河,沦为百姓眼中的“头疼河”,治理呼声日益高涨。
民之所盼,政之所向。2012年,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头屯河生态整治工程列为“环保优先、生态立区”重点工程强力推进。依据批复的《头屯河沿岸综合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》,整治范围锁定南起乌奎高速、北至北绕城公路,全长13.3公里,区域面积9.1平方公里,目标直指打造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水草丰美、白鹭成群”的生态廊道。

7月11日,在昌吉庭州生态绿谷,参与“博格达峰见证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的两地记者正在采访。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
7月11日,在昌吉庭州生态绿谷,参与“博格达峰见证”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的两地记者正在采访。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这是一场考验决心与协同的硬仗。昌吉市六工镇堆积数十年的9万多立方米垃圾被彻底清理;兵团第十二师辖区内星罗棋布的采砂坑被一一填平;河道两岸林立的企业、作坊被有序迁移……在头屯河治理进程中,乌鲁木齐市、昌吉市、兵团第十二师打破地域界限,协同作战,集中攻坚资金筹措、征地拆迁等难题,合力为头屯河“疗伤”。
昌吉头屯河生态治理综合开发服务中心六级职员张新说:“自2015年以来,昌吉市投入巨资,完成西岸93家企业、13家砂场、599户居民及相关构筑物实施搬迁。”治理更注重科学规划,委托国际知名AECOM公司对原有规划进行提升。
“市民熟悉的‘笑厨’等品牌企业及大型水泥厂都进行了搬迁,当时真是下了大力气、硬功夫。”张新回忆道。2021年6月30日,昌吉市头屯河生态整治项目宣告完工,累计回填种植土159.2万立方米,完成绿化近2000亩,种植70余种乔木7万余棵、132种灌木花卉1300多亩,形成水域面积1273亩,昔日的“头疼河”真正变身为市民交口称赞的“幸福河”。

从昌吉庭州生态绿谷远眺,新疆大剧院的金色穹顶与头屯河大桥相映成趣。(7月11日摄)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
7月11日,在昌吉庭州生态绿谷,老人带着小朋友在园区游玩。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当头屯河两岸在讲述蝶变故事时,位于乌鲁木齐经开区(头屯河区)的大小绿谷里游人如织,同样讲述着在寸草不生的荒坡上改写绿色传奇的故事。
生态修复的终极目标是惠及百姓。如今的头屯河,已成为一条生机勃勃的“生态河”。东岸,全长26公里的万亩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绿意盎然;西岸,全长13.3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,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、城市康体运动公园、城市庆典公园、工业遗址公园、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串联而成,成为乌昌两地居民共享的“城市绿肺”和休闲乐园。

雨后的小绿谷公园,新绿初绽的树木与山桃花相映成趣。记者迪丽娜尔·加力肯4月25日摄
生态蝶变,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。站在庭州生态绿谷远眺,沿岸土地价值显著提升,河对岸综合保税区大楼轮廓清晰。头屯河的华丽转身并非终点,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。两岸土地的升值、新兴产业的崛起,生动诠释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——生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价值,激发出区域协同发展的澎湃动能。

昌吉庭州生态绿谷,远处的将军塔与绿意盎然的林带遥相呼应。(7月11日摄)记者米热扎提·木塔力甫摄
回望博格达峰见证的这片盎然绿意,从生态问题凸显到游人如织、白鹭翩跹,头屯河“一河两岸”的巨变,如同一面明亮的镜子,映照出生态问题之地如何被精心“绣”成锦绣画卷。这条横贯乌昌的绿色长廊,是自治区坚持“生态立区”战略的里程碑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,更是对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成功探索。它凝聚着区域协同治理的智慧与担当,承载着久久为功的韧劲。
当唐玉玲和李娟隔河相望,当“徐光义们”畅快骑行,当更多市民在此享受绿色福祉,我们唯愿这份由博格达峰见证的绿意,永续绵延,惠泽子孙。
相关文章:
瑶海体育中心预计今年交付使用!记者探访合肥多个体育、健身中心项目07-11
绿美云南铺展“点绿成金”画卷07-09
冰啤配烧烤!走起~07-07
高温来袭,乌鲁木齐备好“凉”方07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