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铭记•我们的抗战】怀表与皮箱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03 08:55:00    

父亲离世那年,我在书桌抽屉深处,发现一只躺在暗红丝绒里的怀表。

铜壳上布满硝烟留下的刻痕,像极了古北口长城砖石间的弹痕。1933年3月,祖父刘墨林就是戴着这块怀表,在古北口的烽烟里指挥军队抗击日寇。表盖开合处有道深痕,是长城垛口飞溅的碎石留下的。那金属的冷光里,仿佛还响着炮火震落城堞的轰鸣。两年后,这怀表揣在祖父军装内袋,随红二十五军踏上长征路——它在湘江淋过冷雨,在金沙江边映过篝火,最终停在大别山汤家汇的一棵树下,和主人一同归于寂静。

怀表承载了三代人的使命。

父亲在世时,常在夜深人静时摩挲这块表。

他也是从战火中走来的人:九一八事变那年,沈阳城头的黑烟还没散尽,十四岁的他就徒步千里逃到北平。在东北中学的煤油灯下,他读着家书里父亲在古北口血战的字句,把“国即是家”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。多年后他成了科学家,得了全国科技大会的奖章,可书柜最高处,始终放着那个用蓝布层层包裹的旧皮箱。

那皮箱静静躺在立柜顶上,像藏着什么秘密。母亲每隔半个月就踩凳子上去,为它更换遮尘的报纸,动作很轻。我小时候仰头看它,只觉得那褐色皮革神秘莫测。直到父亲去世后,病榻上的母亲才讲起往事:西安事变前夕,张学良将军在行辕亲手把这皮箱交给祖母,一同交来的还有染血的军斗篷和停摆的怀表。“你祖父的命,”母亲枯瘦的手摸着箱角的铜钉,“就装在这里头了。”

箱子里到底装过什么?也许是察哈尔寒夜里裹身的毛呢大衣,还留着点体温;也许是古北口阵地的布防图,墨线在炮火中画着山河。后来我们把它送到九一八历史博物馆,皮革皲裂的纹路里,仿佛还能闻到硝烟味。捐赠仪式上,白发苍苍的史学家王建学声音发颤:“长城抗战的遗物,比弹片还稀少。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接过皮箱时,我指尖碰到箱底一道凸起——那或许是祖父当年策马疾驰时,地图筒压下的印子。

后来看到吕正操将军儿子的记述,才知道祖父的身影曾在许多重要时刻出现:西安事变前夜,他作为张学良的特使,在东北军和红二十五军之间奔走,衣襟里藏着“中国人不打中国人”的秘密手令。开国上将吕正操和他,如同两条溪流,最终汇入民族存亡的大河。在东北陆军讲武堂旧址陈列馆,祖父的戎装照片目光炯炯,玻璃上映出我的眼睛——八十年的光阴,仿佛在目光交汇处凝成了一瞬。

最让人心痛的证物来自红二十五军。徐海东将军的部下在汤家汇的树上挂过一块木牌:“贵军参谋刘墨林病故大别山,按礼葬于此。”那年祖父三十九岁,怀表永远停在了某个霜晨。他的身体化入大别山的红土,精神却留在了两地:长城烽燧的狼烟里,红二十五军走过的路上。去年深秋,我站在汤家汇的山坡上,见一棵老松虬枝盘结,像是当年挂木牌的那棵。山风吹过,松涛声里仿佛夹杂着怀表齿轮细微的声响。

捐赠皮箱那天,在博物馆的射灯下,箱盖上一道裂痕显得格外清晰。我仿佛看见1933年的祖父把它按在膝头,借着战壕里的马灯批阅军报。展柜玻璃映着观众的面孔,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,皮箱似乎化作了漫天飞舞的军令——那些泛黄的电文在时空中重现,如同刺向日寇的利刃。而安放在丝绒匣中的怀表,镀金表针仍在走动,每一声滴答,都在丈量从古北口到汤家汇那漫长而壮烈的路。

回家的路上,暮色笼罩着沈阳城。

车窗外,中山广场的青铜雕像一闪而过,恍然间像是祖父戎装的身影。怀表和皮箱虽然进了博物馆,但祖父走过的土地永远醒着:古北口残长城砖缝里钻出的野花,汤家汇山坡上松针的轻颤,还有父亲手术刀留下的光芒——它们汇成无形的血脉,在每一个日出时分,将八十年前的烽火,铸进我们后辈的脊梁。

历史在金属的锈迹和皮革的皱褶间呼吸,

怀表催动着未熄的火,

皮箱展开未寄的信,

所有牺牲终将成为大地年轮里——

最坚硬的琥珀。


来源:沈阳日报 作者:刘伟

编辑:王沛霆

责任编辑:王远

相关文章:

【铭记•我们的抗战】怀表与皮箱09-03

101岁抗战老兵李德富:“不敢称英雄,只能说英勇”08-20

“父子档”挑战诗词擂台赛,双双闯入最终关!父亲称想带动孩子积极性07-28

赵登禹:抗日救国 是我军人天职 |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07-07

地震来临必须放下那盘菜,广东清远“干饭男孩”走红后续来了06-28

父子离散十六载 救助管理站里续亲情06-16

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?摆拍!06-09

被“开盒”困住的人生:17岁少年经历818天网暴,水果摊贩遭诬陷后内疚连累家人06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