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周边道路还是要全清扫,把环境搞上去。”
“今年人数预估不会比去年少,我们要为客人做好各项服务工作。”
6月24日,在兴仁市大山镇河坝村龙井组银盘山下,山间泉水碧水荡漾,一汪清水奔涌而出。距离龙井祈巧节还有一个月时间,寨老、村干部以及数十名村民围坐在龙井旁,热火朝天地讨论起祈巧节筹备工作。

今年4月16日,大山镇全面推行村民议事代表制度,采用“专职人民调解员+寨老”的模式,创新成立“和风议事会,”畅通干群沟通渠道。
距离祈巧节时间越来越近,如何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是当日大家讨论的热点。

“我们以龙井布依寨为载体,以传统耕织活动为主线,全面展示布依族服饰、饮食、婚恋、劳作、娱乐等传统文化。”河坝村党支部书记余尚昌告诉记者,整个活动全部由龙井组村民自发筹备举办,“大家很团结,遇到事在一起协商,龙井祈巧节今年是第三届了。”
为什么会选择在龙井协商推进祈巧节事宜呢?

“龙井也叫五姓井,是我们组团结协作精神象征,遇到一些大事我们都会在这里集中讨论。”今年65岁的寨老余尚昱回答了记者问题。
地处喀斯特地貌的河坝村,水源短缺曾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,在60多年前,余、王、黄、潘、罗五姓人共同克服困难,齐心协力找水源、挖水井、修水池,在极为艰难的自然环境中修建出一眼水井。

“那时候我们十多岁了,就参与到了龙井建设了。”今年71岁的黄德友老人告诉记者,当时除了龙井余、王、黄、潘、罗五姓人,每个村民小组都要派人参与建设。
“不远处就是废弃的糖果厂,用原有石料在溶洞里筑坝,经过半年多时间,水位慢慢上涨,泉水就从溶洞里流淌出来了。”黄德友说,龙井泉修建好以后,数十年时间,从来没有断过,在以前干旱时节,附近的村组都会取龙井水饮用。
慢慢地,大家都会遵循“先老后少、先女后男”的取水原则,解决了吃水的问题,这眼水井因五姓人共同出工、团结协作而得名“五姓井”。
“我们龙井组的村民都很团结,近20年时间都没有太大的矛盾纠纷,一些小问题通过寨老调解就解决了。”余尚昱告诉记者,作为传统的布依族村寨,全组一共85户人家,每年12户为一组,要为寨子的公共区域如官厅、支路、大龙井沿线等打扫卫生,还要负责检查每户人居环境卫生、住房安全和用火用电安全。
今年,大山镇借鉴龙井组基层治理模式,创新成立“和风议事会,”倡导“和风细雨聊心事,就地协商解了心结”的理念,将调解现场搬到村组院落、田间地头,让村民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,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,共同参与、齐心协力解决身边的矛盾纠纷,将问题化解在基层,处理在萌芽状态。纠纷和解后,议事会成员定期回访,了解协议的履行情况,确保矛盾真正得到解决,防止出现反复。同时,对于一些普遍性问题,“和风议事会”会梳理总结,向村“两委”提出合理化建议,推动村规民约的完善和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。

如今,龙井泉成了当地饮用水取用点,通过自来水管网,为大山、百德、波阳等乡镇部分村民提供饮用水,还为河坝村105亩良田提供灌溉。
龙井泉不仅滋养了一方百姓,更将“团结协作、互谅互让”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大山人民的血脉之中,以前井台边排队取水的秩序井然、修缮水利时的互帮互助,这种“和”字文化,成为当地解矛盾纠纷的源头活水,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
编辑 钱星星
二审 宋洁 张恒
三审 陈俎宇
相关文章:
“五姓井”到“和风议事会”——小乡村涌动的文明风尚07-08
建党节前夕 西安的哥向基层党员学习 用行动做一名“好的哥”06-27
网格绣花功 绣出泉城暖心事06-18
“苏超”笔画保卫战爆火,草根赛事如何重构群体认同?06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