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马逊vs沃尔玛 美国零售业价格战蔓延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8 00:20:00    

国内“外卖大战”正酣,国外电商巨头也开打价格战。本周,电商巨头亚马逊与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展开正面较量,双方年度最大规模线上促销活动将同步启动。除了电商平台,价格战还延伸至实体零售,因为在各种压力下,优惠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,而保住利润成了零售巨头们的首要目标。

正面较量

为争夺消费者市场,今年亚马逊将Prime Day大促提前至7月8日开启,结束时间延至7月11日。美国银行预测,今年为期四天的Prime Day预计将产生230亿美元的商品交易总额,这包括亚马逊自身和其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总收入。

亚马逊于2015年7月推出Prime Day活动,为其Prime付费会员提供电子产品和返校商品的独家优惠。其他零售商纷纷效仿,7月4日公共假期后的零售流量已开始超过11月传统的“黑五”活动。

亚马逊之后,沃尔玛随即宣布7月8日启动“Walmart Deals”(沃尔玛特卖),并将活动周期延展至7月13日,较去年增加两天。沃尔玛副总裁披露,此举首次实现4600家美国实体店同步参与促销。

“这两家零售巨头正在激烈争夺美国消费者的忠诚度,”Emarketer分析师Sky Canaves表示,“亚马逊今年将促销日期定得比较早,其他零售商也正在效仿,甚至试图更早地开始促销活动。”

据Emarketer数据,亚马逊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最大的电商运营商,占据超过40%的在线销售份额。但该公司正面临来自沃尔玛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。作为美国最大的实体零售商,沃尔玛在在线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资。沃尔玛的电商销售额正以每年超过20%的速度增长,公司美国电商部门去年销售额达到790亿美元。

美国银行分析师Justin Post表示:“尽管沃尔玛、Target和Best Buy等其他零售商在Prime Day期间的竞争有所加剧,但我们相信这一活动仍将是销售额积极的推动因素。”

美联储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第一季度,美国电商销售额达3002亿美元,同比增长6.1%,增速为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最低,且与2024年第四季度几乎持平。这一数据反映出在政策变动和经济不确定性背景下,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。

低价商品更受欢迎

亚马逊早已感受到了来自对手的压力。2025年第一季度,亚马逊北美市场(美国、加拿大)净销售额为928.9亿美元,同比增长约7.6%,营业利润为58.41亿美元,同比增长17%。剔除汇率影响,北美零售增速从10%下降至8%,北美地区的营运利润增速也从上季度的44%下滑至18%,为2024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差水平,经营利润率仅为6.3%,低于市场预期。亚马逊CEO安迪·贾西虽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强调未看到零售需求减弱,但数据显示北美和欧洲等国际地区的消费确实出现下滑。

另一方面,沃尔玛的电商业务当季首次实现盈利,其在美国的电商销售额增长21%,达到1122亿美元,市场渗透率飙升至43%,已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第二大电商平台,并在食品杂货、日用品和低价商品领域具有显著优势。

沃尔玛首席财务官雷尼表示,平台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额呈现一定波动性:2月份销售业绩未达预期,3月份有所改善,4月份表现出色,远超预期,5月份截至目前的销售形势与4月份强劲态势相近。这一时间节点变化表明,关税波动让定位“天天低价”的沃尔玛再度成为美国消费者的首选。

美国消费者的经济压力似乎比预想中更为沉重。一项调研显示: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表示财务状况“一般”或“不佳”,甚至有五分之一的人难以支付房租或抵押贷款。这意味着,流向零售店的可支配收入正在急剧萎缩。

美国知名折扣零售商Dollar General的首席执行官此前也表示:“消费降级趋势显著,许多顾客反映,他们的钱仅够购买生活必需品,有些人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必需的开支。”压力之下,该公司刚刚关闭了96家门店。

面对各种压力,优惠的价格对消费者而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。德勤在其2025年零售预测报告中警示,这种转变正引发一场“忠诚度危机”——消费者将价格置于一切之上,而零售商必须适应这一趋势。

这也使得电商平台自然成为许多消费者的避风港。行业人士指出,持续的通货膨胀,正驱使人们更热衷于在线上搜寻折扣商品。

Digital Commerce 360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:美国电商渗透率已攀升至22.7%的历史高位。2025年第一季度,尽管面临关税和经济不确定性导致整体零售额增长乏力、商品价格上涨,使得电商5.6%的同比增速成为两年多来最慢季度,但它仍是整体零售额增速的约1.5倍。

不少零售商都在将重心转移到线上,时尚服饰品牌Torrid就是一个缩影。该公司宣布将在2025年关闭多达180家业绩不佳的门店,相当于其门店总数的近30%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数字远超年初计划的40至50家,相比2024年仅关闭26家门店的规模,关店力度更是“显著升级”。

生存与进化

种种压力下,“盈利”已成为零售巨头们共同的核心目标。战略性退出表现不佳的市场,同时加强盈利区域,已成为零售巨头们生存与进化的法则。沃尔玛便是典型:一边宣布关闭全美11家以上门店,一边又新开23家门店。

沃尔玛明确表示:“这是战略计划的一部分,旨在增强客流旺盛的门店。”其核心逻辑十分明确:与其勉强保留所有门店,不如集中火力深耕高潜力区域。

科尔士百货(Kohl's)同样行动坚决。截至今年4月,它已关闭了27家门店。公司强调这些决定“经过审慎评估”,旨在“兑现提升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承诺”。这与几年前其“绝不关店、还要扩张”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对比。

关店背后是持续的经营压力——销售额已连续下滑12个财季。然而,5月底科尔士百货却透露:尽管净销售额仍在下降,但毛利率已开始回升。这似乎印证了“关店止血、聚焦盈利”策略的初步成效。

Coresight Research首席执行官总结表示:“通货膨胀,叠加消费者日益依赖线上比价的行为,对实体零售商构成了双重打击。我们持续观察到消费者选择‘阻力最小路径’的趋势。他们不仅追求最低价格,而且对经常缺货、混乱无序、服务糟糕的实体店忍耐度极低。”

一位零售专家道破关键:“这种看似矛盾的一边关、一边开,本质在于门店质量远胜于数量。行业巨头们已形成共识:在2025年,少数优质门店的产出,将碾压众多平庸门店的总和。”她进一步补充表示:“实体零售依然不可或缺,但它必须与时俱进,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。2025年后,零售商需要退后一步,重新评估并彻底革新实体店环境。”

北京商报记者 赵天舒

相关文章:

亚马逊vs沃尔玛 美国零售业价格战蔓延07-08

中美青少年将唱响“鼓岭缘”07-07

美众议长向特朗普“奉上”议事槌,美国人惊呆了07-05

【国际漫评】“魔罐”斗法07-04

食品商标藏着“文字陷阱”07-03

对印度重大军售,美国防部发声07-03

瑞幸在纽约两店同开,但不打折比星巴克还贵?07-02

油价大涨后!一夜崩塌,6月29日调价后95,92号汽油“大涨超600元/吨”,又大降0.24元/升06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