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临沂抗战老兵李全有:奔跑在战场上的通信员 果园边饿晕也不动群众一个果子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27 01:30:00    

■时光守护者·致敬永不褪色的荣光

在临沂客户端讯岁月如刀,刻下历史印记;烽火如歌,传唱不朽精神。在临沂市莒南县,98岁的李全有老人静静地坐在窗前,阳光洒在他布满皱纹却目光坚定的脸上,接近一个世纪的光阴仿佛在此刻凝固,将他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、保家卫国的青春年代。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,他的故事,诠释着沂蒙儿女的忠诚、坚守与奉献。

抗战老兵李全有

如今将近期颐之年,李全有儿时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,但回忆起参军时的峥嵘岁月,他顿时精神抖擞。16岁那年,怀着一腔报国热血,李全有毅然参军。他人生中的第一场硬仗,便是1945年那场载入史册的临沂战役。“当时我领到的武器,就是四颗手榴弹。就靠着这个,跟着部队冲上了战场。” 枪林弹雨中,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,子弹从战友头上呼啸而过,很多人就这样倒下了,再也没能站起来。

行军打仗,饥饿也是那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,能吃上一顿地瓜干就已经算得上是“大餐”。日军频繁袭击,部队时常转移,“吃饭”也是大问题。“常常刚端起碗,敌人就来了,要么立刻投入战斗,要么紧急撤退,根本顾不上吃。”李全有回忆道。有一次行军,饥渴难耐的他和战友们路过一片果园,枝头累累的果实对于疲惫不堪的战士们是巨大的诱惑。“纪律严明,不拿群众一针一线!就算饿得走不动路,也没有一个战士伸手去摘。”李全有坚定地说。

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,李全有潸然泪下。

后来,李全有被安排担任通信员工作。通信员有着“千里眼、顺风耳”的称号,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年代,情报就是生命线。他每天依靠双脚奔跑,穿梭于硝烟之中,准确传递指令和信息。后来部队条件稍有好转,配发了马匹用于通信,但对于不会骑马的李全有来说,又是一项挑战。“那时候哪有条件专门学骑马啊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”结果一次送信途中,他不慎从马背上摔下,导致腰部受伤,疼得一星期不敢动弹。但想到情报的重要性,伤没全好就又上路了。

四年军旅生涯后,李全有复员回乡,担任了生产队队长。从战场到田间,他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。他常说,战场上能够活下来,离不开战友们的帮助。“我是最小的一个,同村的战友像兄长一样照顾我,首长更是待我如亲儿子一样。”说到这里,老人眼中泛起泪光,声音哽咽,“如今他们都先我而去,我心里难受啊。”

回忆起当年的烽火岁月,李全有潸然泪下。
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,李全有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蝶变。如今,他在莒南荣军医养中心安享晚年,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和人们幸福的笑脸,老人欣慰地说:“现在的生活,是我们当年想都不敢想的。吃穿住行,各方面的条件都提高了太多太多。”临别时,李全有老人握着记者的手再三叮嘱:“一定要告诉年轻人,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要珍惜,要爱国,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。”

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用他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忠诚、什么是坚守。正是千千万万像李全有这样的抗战老兵,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,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。他们的故事,值得被永远铭记;他们的精神,必将代代相传。

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连娜 付如宸 实习生 曹柏诚

编辑:吕金妮

相关文章:
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临沂抗战老兵李全有:奔跑在战场上的通信员 果园边饿晕也不动群众一个果子08-27

创意H5|烽火弦歌08-25

提醒!看到这种盒子,立即报警08-24

学习新语·抗战|回望烽火岁月 凝聚前行力量08-23

从销售网点到公益现场,金昌福彩用行动诠释“每注彩票都是爱心”08-23

【潍坊寿光】银剪传温情 志愿暖夕阳——善德志愿者走进第一茶博城为老人义务理发08-20

“民生清单”蝶变群众“幸福账单”07-13

报考临沂科技职业学院看这篇就够了06-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