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曲艺,何以“赛博重生”?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10 08:30:00    

“金铁击石全无力,大圣天蓬遭虎欺,枪刀剑戟浑不避,石猴似你不似你……”

三弦一拨,甩板一打,这段陕北说书作为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主题曲火爆全网。很多年轻人惊叹于传统曲艺的魅力,不知不觉被“种草”,“求全套链接”。

与此同时,还有不少年轻人主动“入坑”,一边学习曲艺表演和创作,一边尝试在传统中植入创新代码。

5月9日,第四届大学生曲艺周在青岛拉开帷幕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,带来了相声、评书、山东琴书、河南坠子、四川清音等精彩纷呈的曲艺节目。

第四届大学生曲艺周开幕式上,演员在表演四川竹琴 供图:青岛市曲协

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“老曲艺”?他们能玩出什么“花”来?


一、看曲艺,看的是什么?

什么是曲艺?曲艺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,历经千年,如今仍熠熠生辉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活跃在中国民间的曲艺有500多种,其中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0多种。

方寸舞台,演绎千秋故事。曲艺的根本特征是说唱。先秦时,就有了说唱表演的形式,《史记》中也有瞽矇说唱、俳优表演等相关记载,这些表演主要服务于王公贵族。到唐代,面向市民阶层的说唱表演兴起。到宋代,说唱表演开始商业化,艺人转向职业化。元、明、清时期,说唱表演更加成熟,新的曲种不断产生,相声、单弦、鼓书、莲花落、金钱板、二人转等众多门类,流传至今。

说唱有“口头文学”之称,历史、侠义、公案、神怪、世情等题材,均有涉及。关于说书人的高超技艺,黄宗羲在《柳敬亭传》中称:“每发一声,使人闻之,或如刀剑铁骑,飒然浮空,或如风号雨泣,鸟悲兽骇……”

然而,在过去,说唱表演多被归为“撂地”“杂耍”等,是一种“难上台面”的谋生方式。新中国成立后,曲艺才被确立为单独的艺术门类。

尺幅天地,纵横万里风云。曲艺的表演方式,是一人分饰多角,并带有鲜明地方特色。一个人、一把琴或寥寥数人、几件乐器,就能呈现万千气象。

比如,南京白局以当地方言演唱和念白,将民俗与生活揉进曲调,让观众恍若置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;四川竹琴以竹筒为乐器,在悠扬竹韵与铿锵唱词间,显现巴山蜀水之秀;好来宝自拉自唱,以明快的节奏,诉说内蒙古草原儿女的豪情与梦想。

一种曲艺也会因方言、习俗等差别,细分为不同流派。比如,山东琴书分三路:南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,北路流行于鲁西北地区,东路流行于胶东半岛。

在本届大学生曲艺周的舞台上,观众们得以沉浸式领略曲艺的独特魅力。当传统曲艺在充满朝气的“00后”手中焕发出崭新活力,那巧妙的演绎、创新的表达,无不让人眼前一亮,内心涌起阵阵惊喜与赞叹。


二、为什么好“这一口”?

在不少人印象中,曲艺如旧时光里的老物件,只有爷爷奶奶辈才喜欢,似乎正悄然隐匿于岁月长河。然而,在当下这个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,传统曲艺却意外地在年轻群体中走红。在社交平台,曲艺相关话题经常登上热搜;在线下,年轻观众成为曲艺演出的重要消费群体;一些年轻人还参与到曲艺创作中来。这届年轻人为何爱上“这一口”?

有一种共鸣“唤醒血脉”。尽管传统曲艺产生于不同时代,但真正的美可以跨越时空。曲艺经历了长期淬炼,唱腔独具韵味,旋律优美动人,文化底蕴深厚。曲艺所表达的情感,也多为爱情、亲情、友情、家国情怀等,具有很强的穿透力。

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,热爱传统文化,有的还自幼学习乐器,更能理解音乐之美。当他们接触曲艺后,很容易被吸引。

比如,大二女生左菲菲从小就弹琵琶和古筝。她在老师指导下,努力学习山东琴书,“似乎找到了血脉深处的那个声音”。她参演的《一部聊斋世相传》,很有“山东味儿”。

有一种基因“世代相传”。曲艺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,年轻人喜欢曲艺,背后是对城市的高度认同。比如,青岛有悠久的曲艺传统。上世纪30年代,相声泰斗马三立就来劈柴院“撂地”演出。上世纪40年代,曲艺名家小彩舞(骆玉笙)也曾率班来青。山东快书、西河大鼓等在此深受欢迎。这些都为后来曲艺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青岛农业大学大四学生李福昊一直喜欢相声,经常在中山路街区登台演出,“一想起马三立先生曾在不远处表演,就备受激励”。他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相声《你得努力》,说出了大学生的心声。

李福昊(左)在表演相声

有一种浸润“抚慰身心”。跟过去相比,如今的年轻人接触曲艺的机会更多、渠道更广。比如,在喜马拉雅上,单田芳的评书《水浒传》播放量近6700万;在抖音上,熊竹英的陕北说书播放量近7000万。许多人在倾听过程中,逐渐迷上了曲艺,获得了心灵的“疗愈”。

周末,相约去小剧场看场曲艺表演,成为不少年轻人新的社交选择。手捧一杯清茶,在舒缓的节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中,沉浸于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,让忙碌一周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与愉悦。

三、怎样留住“年轻的心”?

年轻人是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,也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力量。曲艺怎样才能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心?

“守住元气”与“赛博重生”。一方面,曲艺特有的曲目、身段、眼神等,需要老一辈艺人倾囊传给年轻一代,确保“不走味儿”。年轻一代也要谨记,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,练好硬功夫。比如,刘兰芳因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等评书作品而广为人知。多年来,她口传心授,培养了众多评书新人。

刘兰芳指导山东大学的评书爱好者 图源:即墨文联

另一方面,曲艺弦歌不辍,靠的也是不断推陈出新。特别是当下,庞大的网民群体构成了新的受众环境。截至2024年12月,中国网民达11.08亿人。曲艺要活态传承,就必须关注网友多元的口味。比如,游戏《仙剑世界》与苏州评弹跨界合作;虚拟人物“洛天依”则说起了快书《名侦探柯南》……网友惊呼“还能这样玩”。

“打通经脉”与“搭建平台”。努力打破各种阻碍,让曲艺传承和发展更顺畅。很重要的一点,就是为曲艺提供更好的舞台。大学生曲艺周就是一个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广阔舞台。今年,青岛第四次举办这一活动,全国88所院校参与角逐,在广大学生心中播下了种子。青岛一直关注曲艺发展,各种演出活动丰富多彩。比如,胶东大鼓是国家级非遗项目,近10年间,胶东大鼓已走进全市近200所学校。

罗晓静(右)和学生在“齐鲁1号”列车上表演

“连通山海”与“文旅融合”。“到天津听相声,到东北看二人转,到陕西听秦腔……”曲艺是文旅融合的亮点之一。此前,山东明确提出,重塑“曲山艺海”,培育“非遗曲艺书场”等。最近,旅游列车“齐鲁1号”首发,身兼曲艺传人与教授于一身的罗晓静,带领学生在列车上表演了山东鼓曲联唱,引来一片喝彩。在青岛历史城区,青岛曲艺社成为很多年轻人重温老街里风情的地方。

“舞台小天地,天地大舞台”。年轻人对曲艺的热爱,本质是一场双向奔赴。当传统遇到青春,当创新思维激活古老基因,艺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
作者:学义 青小墨/

来源|青岛宣传

相关文章:

千年曲艺,何以“赛博重生”?05-10

新买的BJ60雷霆越野车充电时异响、漏液还冒“白烟”,到底咋回事?05-08

青岛机场“五一”假期服务旅客40.38万人次05-06

千年古寺邂逅Z世代美学,打造魔都文旅新地标05-05

电影说早安|假期最后一天,重温拼搏,点燃梦想05-05

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在西安启动05-04

哇塞!海口龙华这条路超多宝藏新潮小店,逛到停不下来→05-04

山东一景区怕游客赶不到海,一下午撒3000斤蛤蜊!05-02